表5 地下空間采光評分規則
面積比例RA
|
得分
|
5%≤RA<10%
|
1
|
10%≤RA<15%
|
2
|
15%≤RA<20%
|
3
|
RA≥20%
|
4
|
9 8.2.10 優化建筑空間、平面布局和構造設計,改善自然通風效果,評價總分值為13分,并按下列規則評分;
1)居住建筑:按下列2項的規則分別評分并累計:
(1)通風開口面積與房間地板面積的比例在夏熱冬暖地區達到10%,在夏熱冬冷地區達到8%。在其他地區達到5%,得10分;
(2)設有明衛,得3分。
2)公共建筑:根據在過渡季典型工況下主要功能房間平均自然通風換氣次數不小于2次/h的面積比例,按表8.2.10(見表6)的規則評分,最高得13分。
表6 公共建筑過渡季典型工況下主要功能房間自然通風評分規則
面積比例RA
|
得分
|
60%≤RA<65%
|
6
|
65%≤RA<70%
|
7
|
70%≤RA<75%
|
8
|
75%≤RA<80%
|
9
|
80%≤RA<85%
|
10
|
85%≤RA<90%
|
11
|
90%≤RA<95%
|
12
|
RA≥95%
|
13
|
10 8.2.11 氣流組織合理,評價總分值為7分,并按下列規則分別評分并累計:
1)重要功能區域供暖、通風與空調工況下的氣流組織滿足熱環境設計參數要求,得4分;
2)避免衛生間、餐廳、地下車庫等區域的空氣和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間或室外活動場所,得3分。
6.1.2 距地面1.0m和1.5m是考慮人在室內靜坐和站立狀態下所對應的呼吸高度。空氣齡是反映室內整體或局部氣流新鮮度分布的重要指標,可利用AirPak軟件直接計算,也可通過UDF等實現計算功能。
6.1.3 典型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以及甲醛、苯、甲苯等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及顆粒物等。由人體呼吸和新陳代謝釋放的二氧化碳(CO2)是室內新風需求量的重要衡量指標。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分析主要用于新建建筑裝修污染的預測和控制;顆粒物分析主要用于評估室內外顆粒物污染源影響及設備選擇配置;
6.1.4 單/多區域網絡模擬方法假定區域內部氣流分布均勻、污染物瞬時完全混合,適用于以較小的運算量進行從單室建筑到大型的擁有很多房間構成的復雜建筑內部的通風及污染物濃度動態計算;CFD方法可以詳細描述單個區域內通風效果或污染物濃度在空間的分布特性。
6.2 自然通風
6.2.1 在標準中,針對不同類型建筑給出了不同的計算方法。住宅主要通過通風開口面積與房間地板面積的比值進行簡化判斷。公建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參考美國ASHRAE標準62.1,自然通風房間可開啟外窗凈面積不得小于房間地板面積的4%,建筑內區房間若通過鄰接房間進行自然通風,其通風開口面積應大于該房間凈面積的8%,且不應小于2.3m2。對于大進深內區、不能保證開窗通風面積滿足自然通風要求從而不容易實現自然通風的公共建筑,標準要求計算平均自然通風換氣次數,且要求大于2次/h。
6.2.2 《中國建筑熱環境分析專用氣象數據》以中國氣象局氣象信息中心氣象資料室收集的全國270個地面氣象臺站1971~2003年的實測氣象數據為基礎,通過分析、整理、補充源數據以及合理的插值計算,獲得了全國270個臺站的建筑熱環境分析專用氣象數據集。
6.2.3 多區域模型源自單一區域模型,單一區域模型將整棟建筑假定為單一的控制體(single control volume)。單區域模型中認為建筑內部是單一、充分混合的區域,壓力、溫度分布是均勻的,即只有一個節點。這個內部壓力點與一個外部壓力點相連,或與多個壓力不同的外部節點相連。與多區域模型相比,單區域模型所要求的條件較少,但無法提供建筑外墻上空氣滲透量的分布趨勢。多區模型(multi-zone model)假設每個房間的特征參數分布均勻,則可將建筑的一個房間看作一個節點,通過窗戶、門、縫隙等與其他房間連接。其優點是簡單,可以預測通過整個建筑的風量,但不能提供房間內具體的溫度與氣流分布信息。該方法是利用伯努利方程求解開口兩側的壓差,根據壓差與流量的關系就可求出空氣流量。它只適用于預測每個房間參數分布較均勻的多區建筑的通風量,不適合預測建筑內部的氣流分布。對于多區計算,可利用相應軟件進行計算,例如,CONTAMW、 SPARK、COMIS、EnergyPlus、DOE-2、MIX、DeST等常用計算軟件是基于多區模型來預測氣流及溫度分布的。
6.2.4 多區域網絡模擬方法相比較于CFD方法,具有集總模型、宏觀角度、計算速度較快,計算相對準確,適合長時間動態模擬的特點。以CONTAMW為例,其模擬計算原理為假設空氣混合均勻,各支路中的空氣流動是單向的,應用伯努利方程計算各個時刻各支路中的空氣流量。
6.2.6 軟件及網格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宜采室內外聯合模擬法。對具有大開口的建筑,不應采用室外、室內分步模擬法。室外、室內分步計算時,利用室外流場模擬計算得到開口處的壓力(或風壓系數)。以開口處的壓力為邊界條件(或根據風壓系數計算)計算室內的自然通風的氣流組織。由于設定的邊界條件沒有涵蓋實際中可能出現的開口處的兩向流動,而采用聯合模擬法則可以計算出開口處的兩向流動。聯合模擬法需要兼顧室外室內流場的結果,對網格要求高,計算量大。室外、室內分布計算時,室外和室內僅需考慮各自流場的結果,對網格要求相對較低,計算量較聯合模擬法小。
6.2.7 可使用室外風環境的模擬結果中的建筑開口處(室外模擬中設為墻)的風壓為室內自然通風模擬的邊界條件。也可以根據開口處壓力計算出風壓系數,再根據不同的室外風速(同風向)計算出風壓為室內自然通風模擬的計算中去。
6.2.9 風環境模擬的網格應以計算結果能充分反映模擬對象的物理特性為原則。采用多尺度網格時,目標建筑較遠處網格疏松,目標建筑近處網格加密。應在網格構建完成后對網格獨立性進行說明。采用室外、室內分步模擬的方法時,當計算域較小優先推薦整個區域網格均勻布置;當計算域較大,采用多尺度網格,靠近通風口及壁面附近參數梯度較大的區域應加密網格,網格過渡比不宜大于1.3。
6.2.10 室外風環境模擬時,應選擇該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風速、風向和室外設計溫度,并按穩態進行模擬。室內自然通風模擬時可采用k-ε模型或零方程模型。
6.2.11自然通風動力有兩種,風壓驅動及熱壓驅動。大多數時候是兩者共作用的過程。對于風壓驅動為主,可以考慮各個建筑門窗開口的壓力均值即可。但對于熱壓驅動為主時,就需要對在CFD模擬中開啟重力設置,同時對室內熱源,圍護結構得熱等因素進行細致設置,才能得到可靠的CFD通風計算結果。
6.2.12當基于單個計算區域內空氣混合均勻的前提下評估建筑各區域(房間)自然通風效果時,多區域網絡模擬方法是奏效的;但當需要詳細描述單個區域(房間)內的自然通風效果時,宜采用CFD方法。 CFD方法與多區域網絡法計算通風的前提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CFD法可以得到細致的房間內各種參數變量的云圖,而多區域網絡模擬方法應用伯努利方程計算各個時刻各支路中的空氣流量,其可以輸出各個通風節點和支路的流量與壓差。
對于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要求而言,房間的通風換氣次數是首先必要的,在此基礎上,多區域網絡模擬方法時,輸出各開口流量和流向示意圖;CFD方法需要佐以主要截面的風速分布矢量圖、室內壓力及溫度分布云圖,室內空氣齡分布云圖。
6.3 氣流組織、熱濕環境與空氣品質
6.3.1室內熱濕環境、空氣品質和氣流組織性能指標達標計算是綠色建筑設計和評價的關鍵內容。現行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和《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規定了大空間室內氣流組織、溫濕度分布和風速、室內污染物和空氣品質等要求,在計算時相應指標應符合上述標準的相關規定。
6.3.2 模擬區域內部或區域之間的空氣混合程度或均勻性是決定不同的模型在實際應用中的關鍵。空氣品質模擬根據側重點不同有兩種模擬方法。CFD模型計算量大,速度慢,耗時長,對于太復雜的結構或者房間數量較多的建筑進行污染物濃度的長期模擬時,該模擬方法不太適用。且在建筑室內空氣品質設計和控制優化階段,室內平均污染濃度便能夠滿足工程分析要求,因此多區域網絡模擬方法在工程中有更廣泛的應用;若僅考慮房間與室外的通風換氣,則可進一步簡化為單區模擬方法。
6.3.3 理由同本標準第6.2.3條。
6.3.5 對氣流組織有顯著影響的室內物體包括房間隔段、桌柜等大型家具;當房間內部有不可忽略的熱濕源(如人體)時,該源所在位置和具體形狀需要適當考慮。對污染物濃度計算有顯著影響的室內污染物發生源所在位置和具體形狀需要適當考慮。
6.3.6 網格獨立性驗證的方法和具體要求:網格數量直接影響模擬計算結果精確性,網格越密,計算量越大,計算周期越長,由于工程進度要求,網格不可能無限制的加密,網格越稀疏,模擬計算預測結果與實際會相差較大,因此,CFD模擬計算需要對網格進行獨立性驗證。網格無關性驗證其實是觀察模擬計算結果對于網格密度變化的敏感性,通過不斷的改變網格的疏密度,觀察計算結果的變化,當計算結果的變化幅度相差10%以內,可以認為計算值與網格疏密無關。
6.3.7對計算域形狀相對規整、計算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模擬來說,零方程模型是首選的湍流計算模型;當氣流流動預期較為復雜(如出現大曲率流線彎曲)或計算精度要求較高時,可采用標準k-ε二方程模型、RNG k-ε模型或Realizable k-ε模型等修正模型。從工程實用性考慮,不推薦采用DSM、LES等對使用者理論和操作要求較高的模型。
進行空調通風設備氣流組織計算時,熱浮力作用通過采用非等溫狀態k-ε模型及其修正模型,涉及到各種輻射末端的氣流組織計算時,輻射模擬可通過采用商用CFD軟件中自帶的輻射模型進行計算。
污染物在一般情況下按被動標量考慮,采用商用CFD軟件中自帶的組分傳輸計算模型進行計算。
6.3.8 理由同本標準第4.2.5條。
6.3.9 實際的送風口幾何形狀非常復雜,如散流器、百葉風口和孔板風口等,同時其內部還往往通過導流葉片、格柵、調節閥或閥板等保證送風方向和初始動量流量。為準確描述送風口形狀,風口本身區域內網格必須劃分至mm甚至更小的量級,這樣一來計算域內整體計算區域內的網格節點數就會非常大,很難直接為一般工程應用所接受。必須采用較少的計算網格、用簡化的處理方法來描述復雜的風口流入邊界條件以適應快速計算的要求,同時又不失一定的準確度。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用簡單的形狀來替代實際風口形狀,同時保證當量送風面積和送風氣流狀態不變。可采用比較經典的如“盒子”方法(The box method)、“指定速度”方法(The prescribed velocity method)等。
6.3.10回風口流出可采用自然流出和壓力設定兩種方法,其中,自然流出邊界條件多適用于熱壓自然通風;定壓力出口邊界條件多用于建筑在風壓或風壓與熱壓共同作用下的室內自然通風情況;而定流量、定風速和定壓力邊界條件多用于室內空調系統氣流組織模擬。
6.3.11氣流組織和空氣品質CFD模擬中常見的熱邊界條件有恒溫、恒定熱流和第三類邊界條件三種,當建筑室內有穩定的熱源時,其溫度恒定時宜采用恒溫邊界條件,其單位時間內的放熱量一定時宜采用恒定熱流邊界條件;當室內熱源與室內溫度有一定溫差,且其表面對流換熱相對穩定時宜采用第三類邊界條件,如建筑外圍護結構。
6.3.12 建筑材料中各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散發并在室內擴散的過程,既與材料內部直至表面的污染物傳輸有關,又和室內空氣中的污染物背景濃度、流速、溫濕度等相互影響。如按實際情況進行耦合模擬則勢必增加很大的工作量。故從工程實際應用出發,對于建材散發VOCs造成的污染物模擬也采用簡單的穩態面污染源模擬。
6.3.13 理由同本標準第6.2.4條。
6.3.14 由于計算單元區域(房間)內污染物假定為瞬時完全擴散,與房間的形狀、污染源的形狀和空間分布無關,在建模時可以進行簡化。
6.3.15 顆粒物污染源、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可直接采用單位數量源發生強度進行描述。
VOC污染源分為干材料和濕材料,干材料散發可采用單相傳質模型;濕材料散發可采用雙指數經驗模型。
6.3.16 對于采用單/多區域網絡模擬污染物傳輸時,輸出上述內容及結果具有代表性,可以直觀和便捷的反映污染物的變化情況。
6.3.17為便于使用和理解,除按本標準第6.2.12條規定的輸出結果外,還應給出污染物的分布圖及分析過程。
6.4 室內光環境
6.4.1 室內光環境由天然光和人工照明兩部分組成。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 50033中規定了采光系數、采光均勻度和窗眩光等光環境指標。現行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在采光系數的基礎上,規定了采光達標面積比指標。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中規定了照度、照度均勻度和眩光等人工照明的光環境指標。室內光環境計算時,應符合上述標準的相關規定。
6.4.2 光線反射次數取值越高,光環境模擬結果越接近實際情況。依據實際經驗,當反射次數為5次時,可以滿足對于計算結果準確性的基本要求;當采用百葉、反光板等特殊的構件時,應適當增加反射次數,以保證采光計算精度的要求。
6.4.3 確定采光建模范圍是計算的一個重要步驟。一方面,擬建建筑或造成遮擋的主要建筑較高時,其影響的范圍也比較大,是否需要建模,需要逐個做出判斷。此外,在高層建筑密集的特大城市中,產生遮擋的建筑數量多、范圍大,數據收集工作難度很大,因此需要確定一個合理的范圍。總之,在確定計算范圍時,既要充分考慮到所有可能產生的遮擋,還要注意實際的工作效率和可操作性。在建模時,只需要遮擋建筑的外部輪廓即可,室內以及一些建筑細部可以簡化(見圖1)當遮擋物與目標建筑的室外地坪15°線有相交時,則應當予以建模;周圍遮擋物的物理模型可適當簡化,以外部主體輪廓為主。
圖1 遮擋建筑考察范圍
采光分析的對象是建筑的各個功能房間,因此對于待分析對象,建模應細化到房間,包括房間的采光構件等;而對于不需要分析房間,可簡化或不建模。建筑的自身遮擋,如遮陽和裝飾性構件,有時是不能忽略的,但可以使用略大于實際形體的幾何包絡體來替代,簡化建模過程和提高工作效率。對于復雜的采光系統,在計算采光系數時,可簡化為同等采光效果的窗。建筑室內外飾面材料和門窗應根據設計說明,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 50033的相關規定選取。如果現有的設計資料無法確定建筑飾面材料的反射比,則室內表面的反射比取值如下:頂棚0.75,墻面0.60,地板0.30,室外飾面材料的反射比取0.30。
6.4.4 計算采光系數的天空條件應選擇GB/T 20148《日光的空間分布 CIE一般標準天空》中規定的標準全陰天空,天空亮度分布應符合下式的規定:
(4)
式中,Lq——天空某點的亮度,單位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q——天空某點的高度角,單位為度(°);
LZ——天頂亮度,單位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各光氣候區的室外天然光設計照度值應按表7選取。
表7 室外天然光設計照度值
光氣候區
|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室外天然光設計照度值Es(lx)
|
18000
|
16500
|
15000
|
13500
|
12000
|
K值
|
0.85
|
0.90
|
1.00
|
1.10
|
1.20
|
對于矩形場地,宜采用矩形網格等間距布點(圖2);對于非矩形場地,可在場地內均勻布點(圖3)。測點間隔宜符合表8的規定。
圖2 矩形網格等間距布點
—長度;—寬度;d—網格間距;dq—測點與墻或柱的距離
圖3 非矩形網格等間距布點
—長度;—寬度;d—網格間距;dq—測點與墻或柱的距離
表8 測點間隔的選取
面積S(m2)
|
d(m)
|
dq(m)
|
≤20
|
0.25
|
0.5≤dq<1
|
20<S≤50
|
0.5
|
1≤dq<2
|
>50
|
1
|
1≤dq≤2
|
采光均勻度可按下式計算:
(5)
式中,Cmin——參考平面上的采光系數最小值,用百分比(%)表示;
Cav——參考平面上的采光系數平均值,用百分比(%)表示;
U——采光均勻度。
采光達標面積比的計算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a) 將房間各測量點的采光系數值按降序排列C= [C1,C2,C3 ,…,Cn ],并按順序相加求前j(j≤n)個值的平均值Cave(j) 。
b)當Cave(n)≥Caveb(Caveb為標準值),則房間的采光達標面積比為100%;當Cave(j)≥Caveb,且Cave(j+1)<Caveb,則j即為房間采光系數達標的測點數,達標的面積比可按下式計算:
f = j/n (6)
式中,f ——單個房間平均采光系數達標面積比;
n ——房間內總的測點數。
c)單個房間的達標面積可按下式計算:
Aj = Adf (7)
式中,Aj ——第j個房間的采光達標面積。
d)建筑的達標面積比可按下式計算:
(8)
式中,Rb ——建筑的達標面積比。
6.4.5 全晴天天空亮度分布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9)
(10)
(11)
式中,L(Z, a)——天空某點的亮度,單位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Z——天空某點的天頂角,單位為度(°);
a——天空某點的方位角,單位為度(°);
d——天空某點與太陽的夾角,單位為度(°);
Zs——太陽的天頂角,單位為度(°);
Lz——為天頂亮度,單位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6.4.6 照明計算只關注各個室內空間,建模時可以整體建筑建模,也可以按房間或區域單獨建模。室內構件或家具可能對燈光造成遮擋影響,建模時應考慮。燈具的配光文件對于計算結果的準確性至關重要,應嚴格按照最后的電氣設計或室內裝修圖紙所標識的燈具規格型號選取。室內飾面材料應根據設計說明,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的相關規定選取。如果現有的設計資料無法確定建筑飾面材料的反射比,則室內表面的反射比取值如下:頂棚0.75,墻面0.60,地板0.30。
6.4.7國家標準《照明測量方法》GB/T 5700-2008的附錄A中對各類場所的照度測點進行了詳細規定,照度計算時計算網格可參照執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2013的附錄A規定了統一眩光值(UGR)的計算方法,除體育場館外,其他類型的室內所都適用;附錄B中規定了眩光值(GR)的計算方法,適用于體育場館的眩光評價。眩光計算時,應根據場所特點選擇相應的計算方法。
6.4.8 為便于使用和理解,除各項指標的計算結果外,還應給出采光系數和照度的分布圖。
6.5 室內聲環境
6.5.1 室內噪聲計算中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室外經建筑圍護結構透射到室內的噪聲,一部分是建筑內部設備噪聲傳播到室內的。計算室內噪聲時可用室外環境噪聲模擬預測數據作為取值依據,減去房間建筑圍護結構和門窗的綜合隔聲量(綜合隔聲量由不同建筑構建墻體、門、窗的隔聲量性能做等透射量計算)得到從建筑立面1m外透射到房間內的噪聲,再疊加室內的設備噪聲后,最后計算出室內環境噪聲。具有隔聲模塊的模擬軟件除計算室外建筑立面1m處噪聲外,還可以對建筑墻體門窗設定隔聲參數,并在室內設定風口噪聲源,通過模擬軟件可一次性模擬計算得到室內噪聲分布數值,更加清晰直接的計算得到目標值。
計算后的室內噪聲數值可查閱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中住宅、辦公、商業、旅館、醫院、學校等不同類型建筑主要功能房間的噪聲級限值應分別一一對應。
6.5.2 建筑物的主要構件包括外墻、隔墻、樓板和門窗,構建隔聲性能越好,越有利于提高室內聲環境質量。住宅、辦公、商業、旅館、醫院、學校等不同類型建筑主要功能房間的建筑構件隔聲性能指標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民用建筑圍護結構構件隔聲計算分析專項報告中需包括以下內容: 圍護結構構造做法、標準要求、計算方法、計算參數及取值依據、計算結果、結論。 建筑圍護結構類型包括外墻構造形式、樓板構造形式、門窗類型、大樣圖紙等。有條件的可用建筑隔聲模擬軟件對建筑構建輸入參數進行模擬分析得到隔聲分析結論,或可提供實際構件隔聲性能的實驗室檢驗報告。
6.5.3 近年來,大跨度、造型奇異的建筑增多,建筑設計中為了減輕荷載,越來越多地采用輕質屋蓋。下雨時,雨滴沖擊屋蓋將在建筑室內產生雨噪聲,影響室內聲環境。當住宅、醫院、學校、旅館、辦公、商業等建筑采用彩鋼夾心板、膜結構、金屬屋面、陽光板等輕屋蓋時,常有雨噪聲問題,為此本標準給出輕質屋頂雨噪聲隔聲計算的標準化方法,為設計提供保障。
計算中的輕質屋頂材料落雨噪聲和計算觀眾聽到的雨噪聲聲壓級建議依據國際標準ISO140-18,標準ISO140-18 :2006 Acoustics- Measurement of sound insulation in buildings and of building elements-Part18: Laboratory measurement of sound generated by rainfall on building elements確定。
6.5.4 在商業建筑和會展建筑中都有大型的室內空間,醫院前廳也是人流交匯的大型空間,大空間的室內是人流最大的區域,當人員匯集較多時往往人聲嘈雜,聽音不清晰,大大影響了室內環境的品質。當考慮大空間的室內聲環境品質時可進行大空間的聲學混響時間模擬計算。
參考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年號中9.2.1條款中對商業空間的聲學要求。“容積大于400m3且流動人員人均占地面積小于20m2的室內空間,應安裝吸聲頂棚;吸聲頂棚面積不應小于頂棚總面積的75%的規定。”
參考第6.3.8條中醫院建筑入口大廳、掛號大廳、候藥廳及分科候診廳(室)內,應采取吸聲處理措施;其室內500Hz和1000Hz混響時間不宜大于2s。 這些大型空間可建立室內空間模型,對吊頂、墻面、地面設定吸聲系數參數,通過模擬軟件分析室內聲學混響環境。
6.5.5對公共建筑中的多功能廳、接待大廳、大型會議室和其他有聲學要求的重要房間進行專項聲學音質設計,滿足相應功能要求。公共建筑中100人規模以上的多功能廳、接待大廳、大型會議室、講堂、音樂廳、教室、餐廳和其他有聲學要求的重要功能房間等應進行專項聲學設計,專項聲學設計應包括建筑聲學音質設計及擴聲系統設計(若設有擴聲系統)。專項聲學設計可參考國家標準《劇場、電影院和多用途廳堂建筑聲學設計規范》GB/T 50356-2005、《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2010中的相關內容;擴聲系統設計可參考國家標準《廳堂擴聲系統設計規范》GB 50371-2006中的相關內容。
專項聲學設計應將聲學設計目標在相關設計文件中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