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
再
生
能
源
應
用
技
術
|
熱
泵
技
術
|
55
|
污水源熱泵
|
水源熱泵采用城市污水作為水源熱泵的冷源熱源,根據污水與熱泵的熱交換部分是否直接進行熱交換,可分為間接利用系統和直接利用系統。水源的水溫應適度,適合機組運行工況要求,水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在制熱運行工況時,水源水溫應為12~22℃,在制冷運行工況時,水溫應為18~30℃。污水排水、排熱量要穩定,以保證水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長期穩定運行。水源的水質應適宜于系統機組、管道和閥門的材質,不至于產生嚴重的腐蝕損壞。
|
適用于鄰近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各類建筑的供暖空調系統
|
|
56
|
空氣源熱泵技
術
|
以空氣作為冷、熱源,通過高效熱泵機組向建筑物供熱或供冷。具有節約能源,運行費用低,對環境無污染等特點。
|
適宜于室外氣候條件滿足空氣源熱泵機組運行的各類建筑空調和供暖系統
|
|
建
筑
節
能
與
綠
色
建
筑
技
術
|
采暖空調技術
|
57
|
蓄冷空調技術
|
將冷量以顯熱、潛熱的形式蓄存在某種介質中,并能夠在需要時釋放出冷量的空調系統。以電力制冷的空調工程,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并經技術經濟分析合理時,宜設置蓄冷空調系統:(1)執行峰谷電價,且差價較大的地區;(2)空調冷負荷高峰與電網高峰時段重合,且在電網低谷時段空調負荷較小的空調工程;(3)逐時負荷的峰谷懸殊,使用常規空調系統會導致裝機容量過大,且大部分時間處于部分負荷下運行的空調工程;(4)電力容量或電力供應受到限制的空調工程;(5)要求部分時段備用制冷量的空調工程;(6)要求提供低溫冷凍水,或要求采用低溫送風的空調工程;(7)區域性集中供冷的空調工程。
|
電制冷空調系統,包括新建和既有建筑
|
|
58
|
空調設備變頻調速技術
|
采用變頻調速技術,根據需求負荷變化,改變轉動設備的轉速,達到供需平衡。具有易于控制,節約能源,降低運行成本的特點。調速范圍:10~100%。
|
風機、水泵等的節能應用
|
|
59
|
冷熱回收新風系統
|
將室外新鮮空氣經過過濾、熱交換處理后送進室內,同時又將室內的空氣經過熱交換回收能量后排出室外,屬節能環保產品。該裝置主要由熱交換系統、動力系統、過濾系統、控制系統及箱體組成。
|
建筑物內的空調系統
|
|
60
|
低溫熱水地面輻射供暖技術
|
以溫度不高于60℃的熱水為熱媒,在管內循環流動,加熱地板,通過地面以輻射和對流的傳熱方式向室內供熱的供暖方式。在相同熱舒適條件下,室內空氣平均溫度可比對流采暖時的室內空氣平均溫度低2~3℃。應考慮室內家具對地面輻射散熱有一定影響。
|
民用和工業建筑
|
|
建
筑
節
能
與
綠
色
建
筑
技
術
|
建
筑
設
備
運
行
與
管
理
技
術
|
61
|
區域能源技術
|
采用大型機組和設備,具備能效高,自動控制性能好等特點,并且統一調配資源,減少初投資規模和減少峰值負荷時的能源消耗;一般可大規模利用可再生能源、余熱廢熱等未利用能量,減少常規一次能源消耗;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有效合理的集成多種節能技術,相輔相成優化能源供應體系,實現能源的梯級利用;系統智能化控制程度高,通過智能優化控制,保證低負荷需求情況下,系統仍能保持較高的效率。
|
園區、建筑群、居住小區等;周邊具有較好的可再生資源利用條件或余熱廢熱資源等;
|
|
62
|
建筑能耗數據采集技術
|
采用大集成電路及新型ARM處理器技術,應用于各種建筑場合的能耗數據采集,具有可靠性高、性能穩定、安裝方便等特點,各項指標滿足建設部《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建建筑能耗監測系統》等標準規范要求
|
工業和民用建筑
|
|
63
|
公共建筑能耗監測系統技術
|
通過在建筑物內安裝分類和分項能耗計量裝置,采用遠程傳輸等手段及時采集能耗數據,實現建筑能耗的在線監測和動態分析功能。各項要求滿足《公共建筑能耗監測系統技術規程》DGJ32/TJ111等標準的要求。
|
工業和民用建筑
|
|
64
|
建筑電氣智能控制技術
|
由單片機芯片構成,通過聯動/手動功能控制并管理各種風機、水泵等建筑用能設備運行智能控制系統。可實現節約電能和人力,延長設備使用壽命,及時發現故障,保障設備與人身的安全。
|
工業和民用建筑
|
|
65
|
中央空調能源服務技術
|
充分利用節能策略、測控技術、軟件及配套硬件系統,對中央空調系統進行運行診斷、能效評估,并提供智能化的運行管理,實現能源系統安全高效、經濟節能。
以遠程的手段,通過對中央空調運行工況實施遠程監測、能效狀況診斷和跟蹤,并通過長期的數據的積累,制定節能運行模式,提升區域性的節能水平,達到可持續的提升節能的水平。
|
工業和民用建筑
|
|
66
|
建筑空間能耗管理技術
|
1、 以建筑空間為單位對耗能設備進行綜合監控管理;實現多種參數的就地集成。
2、 能耗監測與控制一體化;
3、 采用TCP/IP協議,具有良好開放性。
|
公共建筑的樓宇自動化控制
|
|
建
筑
節
能
與
綠
色
建
筑
技
術
|
城
市
綠
化
技
術
|
67
|
城市綠化灌溉系統技術
|
以作物霧水性、當地土壤特性條件為依據,經內置數據比對計算,自動生成灌溉程序,以達到精確用水灌溉。
|
城市綠化
|
|
68
|
屋頂綠化技術
|
屋頂綠化屋面應承受系統荷載,并具有蓄水、保溫隔熱、隔聲及節能效果。種植屋面應設二道防種植物面水,上道防水層應為耐根穿刺防水層,并應與防水材料應相容。耐根穿刺防水材料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規定,種植屋面保溫層應選用密度小、壓縮強度大、導熱系數小、吸水率低的材料。不應使用散狀保溫隔熱材料。種植屋面排水層應選用抗壓強度大、耐久性好的輕質材料。
|
建筑屋面
|
|
69
|
建筑立體植綠建造技術
|
對建筑物的垂直墻面和屋頂平面進行立體綠化。垂直墻面可選擇適宜的攀援植物;屋頂應在滿足建筑負荷并做好防水工程的條件下選擇輕質栽培基質和適宜的植物種類。建筑立體綠化可以在不增加城市綠化用地的情況下減輕城市“熱島效應”,減少環境噪聲污染,提高建筑保溫性能。
|
建筑屋頂與墻面綠化
|
|
節
水
與
水
資
源
利
用
技
術
|
70
|
屋面虹吸雨水排水系統技術
|
由虹吸式雨水斗、管材、管件、固定件及配套系統組成。系統根據“伯努利”方程原理,利用雨水從屋面流向地面的高差所具有的勢能,形成懸吊管內雨水負壓抽吸流動,雨水連續流過懸吊管,并轉入立管,跌落時形成的虹吸作用使雨水以較高的流速排出。具有氣水分離性能好、流量大、斗前水位低等特點。
|
建筑屋面雨水排放
|
|
71
|
雨水收集利用技術
|
由整流井、格柵井、調節池、初沉池、曝氣濾池、清水池、機房等組成;進行處理工藝的優化、處理效率佳,綜合效益好。可集成處理工藝的成套設備,利于合理布局、實施,維護方便。
|
工業、民用建筑
|
|
72
|
冷凝水回收技術
|
空調冷凝水利用技術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利用空調冷凝水作水資源,二是利用空調冷凝水的冷量。
利用空調冷凝水作水資源:冷卻水塔補充水、作衛生用水、 作綠化灌溉用水、 作飲用水
利用空調冷凝水的冷量:用空調冷凝水冷卻風冷型冷凝器、作工業冷卻水。
|
工業、民用建筑
|
|
73
|
陶瓷透水硅砂磚技術
|
有透水、透氣、防滑、減噪特點,能有效涵養地下水分,減輕城市熱島效應,有助城市綠化
|
城市道路
|
|
建
筑
節
能
與
綠
色
建
筑
技
術
|
節
水
與
水
資
源
利
用
技
術
|
74
|
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統技術
|
分為單體建筑物分散式集蓄系統和建筑群集中式集蓄系統。由雨水匯集區、輸水管道、截污裝置、儲存、凈化和配水等部分組成。使雨水得到合理利用,并可減輕城市排水管網和處理系統的負荷。
|
建筑屋面雨水收集利用
|
|
75
|
建筑中水回用系統
|
系統設計應按照國家相關標準、規范,根據選定的排水水質、水量和中水回用水的水質與水量要求,確定處理工藝和規模。處理后的中水必須達到回用水的水質標準要求。
|
建筑物、住宅小區
|
|
76
|
集約式模塊化雨水綜合利用技術
|
是采用PP儲水模塊,收集、儲存、過濾、消毒等設備,對雨水進行高效收集再利用的雨水綜合利用技術??捎行Ч澕s水資源,調蓄防澇,補充地下水,改善生態環境;模塊化拼裝,工期短,水質好,材料可循環利用
|
建筑物、住宅小區雨水收集利用
|
|
77
|
生活污水生態再生處理系統
|
利用天然或人工生態系統生物處理技術處理污水,凈化后的污水可達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1-2002)、《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96)的要求,處理后的中水可以回用于綠化噴灌、清洗水、沖廁等,具有出水水質穩定、運營成本低、可與當地生態環境相結合等特點,可有效節約水資源。
|
小區再生水處理
|
|
78
|
污水再生水的回用技術
|
城鎮污水經凈化后的排出水,再經多種由不同處理單元技術組合而成的成套處理工藝技術處理,達到再生利用的相關水質標準后,做不同用途的用水。實現污、廢水的資源化,節約用水,治理污染,保護環境。
|
城鎮雜用水、景觀環境用水、補充水源水、工業用水等
|
|
建
筑
節
能
與
綠
色
建
筑
技
術
|
節
材
與建
造
關鍵
技
術
|
79
|
外墻保溫與PC預制構建一體化技術
|
保溫材料與預制構件粘結牢固、整體性好、確保外墻面的平整度、控制保溫材料與外墻質量、提高工效、保護環境、減少對現場技術工人的需求、提高生產效率、節約工程成本、較少工程能耗、提高成品質量、施工速度。
|
工業與民用建筑
|
|
80
|
預拌砂漿生產應用技術
|
預拌砂漿包括濕拌砂漿和干混砂漿,采用自動生產線專業化集中生產和商品化供應。有利于保證砂漿質量,減少城市環境污染,提高勞動生產率。
|
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的砌筑、抹灰和地面工程
|
|
81
|
預拌混凝土技術
|
將混凝土置于在有自動計量裝置的混凝土攪拌站集中拌制混凝土,向施工現場供應商品混凝土,可提高混凝土質量,確保混凝土質量穩定,減少現場和城市環境污染,提高勞動生產率。適宜于采用散裝水泥,并可降低水泥用量,節約水泥,屬于環保節材的綠色建材。
|
城市民用與工業建筑及大型混凝土工程
|
|
82
|
高性能混凝土技術
|
高性能混凝土是指使用高效減水劑和活性摻合料,嚴格控制水膠比和水泥用量,應用先進技術和設備配制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適宜的強度及優異的體積穩定性和耐久性,在惡劣環境下使用壽命長等特點。
|
對混凝土耐久性有較高要求的房屋建筑結構以及橋梁、道路等市政基礎設施中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
|
83
|
HRB400 級鋼筋應用技術
|
采用微合金技術生產的HRB400 級鋼筋,抗拉強度570MPa,屈服強度400MPa,強度設計值360MPa,伸長率(δ5)≥14%。強度高、延性好,我國現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中列為主導受力鋼筋。產品標準、結構設計和施工規范齊全。
|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受力鋼筋
|
|
84
|
柔性飾面磚
|
以彩色改性無機礦物粉料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經過特定工藝制成的具有柔韌性的輕質建筑裝飾薄板,能夠和外保溫系統實現柔性面層與柔性基底的完美結合。具體做法詳見江蘇省《柔性飾面磚外墻飾面系統應用技術規程》(JG/T051-2012)。
|
工業與民用建筑
|
|
85
|
居住區有機垃圾生化處理設備
|
對居住區分類收集后的廚余類垃圾進行生化處理。該裝置具有攪拌、控溫和除異味等功能,處理時間約48h,其它應符合CJ/T3059-1996 和GB14554-1993 相關標準的要求??蓽p少垃圾清運量和垃圾填埋或焚燒處理的污染物排放,實現有機垃圾的資源回收利用。
|
居住區廚余類垃圾處理
|
|
既
有
建
筑
節
能
改
造
技
術
|
|
86
|
外墻外保溫節能改造技術
|
對建筑物外墻墻體的承載能力進行評估,在滿足結構安全的前提下,根據不同外墻基層表面情況,清理后采用涂刷界面劑或批刮聚合物界面砂漿處理,使基層強度、防火、防水等性能滿足相關規范要求,并采用有機無機復合保溫材料、無機保溫材料等保溫材料,使墻體熱工性能滿足江蘇省節能規范要求,外飾面可采用彈性涂料、反射隔熱涂料等材料涂裝。
|
民用建筑外墻節能改造
|
|
|
87
|
建筑外門窗節能改造技術
|
對既有建筑的鋼門窗、鋁合金門窗、單玻塑料門窗等,采用鋼門窗框包塑處理、鋁合金型材斷橋改造、單層玻璃改中空玻璃、增加玻璃貼膜等技術進行節能改造,同時采用密封條加強氣密性處理、增加活動外遮陽等技術,使窗戶綜合熱工性能滿足節能規范要求,避免單一的拆換整套窗戶的高成本改造,對建筑原有窗戶進行經濟可行的再利用,實現了資源節約型和因地制宜地節能改造。
|
民用建筑門窗節能改造
|
|
|
88
|
建筑屋面節能改造技術
|
對既有建筑屋面在確認原有實際構造的基礎上,對建筑結構與屋頂部分的承載能力進行評估,綜合兩方面結果后選擇合適的保溫改造方案,并進行倒置式或其它防水處理方式,也可進行防水保溫一體化材料現場施工技術。在防水保溫的基礎上,還可進行屋面植物綠化技術或平改坡等配套。
|
民用建筑屋頂節能改造
|
|
|
89
|
建筑中央空調節能改造技術
|
針對沒有變頻裝置的老式中央空調的冷熱源、冷凍水泵、冷卻水泵,進行變頻設備的加裝,可以讓中央空調系統在相適應的負荷需求條件下進行制冷供暖,避免提供不必要的冷熱量、冷熱水量以及冷卻水量,從而節省運行能耗。
|
工業、民用建筑
|
|
|
90
|
建筑光源和燈具節能改造技術
|
在滿足現行標準照度值要求的前提下,將光源更換為三基色電子鎮流器熒光燈、無極燈、LED燈等各類節能燈,燈具更換為照明效率≥70%的節能燈具。
|
工業、民用建筑
|
|
|
91
|
太陽能建筑應用節能改造技術
|
居住建筑采用太陽能光熱系統;公共建筑采用太陽能光電系統,并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選用太陽能光熱系統。
|
工業、民用建筑
|
|